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设计7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内容:

用数学9加几

小学数学第一册101页,10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2.过程性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1台,录音机,算式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两种颜色圆片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9+2

9+5

9+4

9+9

9+7

9+6

9+8

9+3

2.拍手游戏

教师拍的次数与学生拍的合起来是10。

教师拍9下、1下、5下。

二、学习新课

1. 教学例3

(1)放录音(合唱)

教师:好听吗?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合唱,我们一起去看看。

(2)投影出示,例3仔细观察,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诉全班同学。请学生回答

(3) 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凡人?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

列式、板书:9+5

(4) 那到底一共是几个人呢? .

学生想计算方法,可以用喜欢的圆片摆摆看(两种颜色的圃片)

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说一说

2.完成做一做

(1)投影出示图

(2)小组合作,要求

①观察图,看到了什么?知 道了什么?记录下来

②要求什么?记录下来③怎样列式?

④怎样计算?(有几种方法?)

三、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3)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小熊家的红果树丰收了,他要做成糖葫芦,一串4个,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小熊怎么也想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三、实践应用。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7)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14377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