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精选9篇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那么我们为它写一写解说词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华鲟解说词,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1)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厘米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3年突破了中华鲟人工繁殖,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1984年也取得突破,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从1983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不到1万尾,多数年份几乎为零。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26]

20____年3月18日上午,《上海市长江中华鲟保护条例(草案)》提交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长江上海段水域是中华鲟的重要生存区域,对其生存有重要影响。上海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对中华鲟这一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对相关工作提供法治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上海进行地方立法。20____年5月14日,《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____年6月6日起施行。

202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在南京长江边举行增殖放流活动,300尾被植入标记芯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被放入长江。

2023年3月25日,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首批10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此次活动将持续至28日,累计将放流20万尾中华鲟,对天然水域中华鲟资源进行持续补充。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2)

中国已建立了3个中华鲟保护区,即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市级,20____年),湖北省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0____年),江苏省东台市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省级,2000年)。

其中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最早建立的,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____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

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资源丰饶。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3)

早在1973年和1974年,中国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通过在金沙江拴养成熟的中华鲟初步实现了人工繁殖。

1983年中华鲟研究所与长江水产研究所人工催产野生中华鲟亲鱼成功,真正突破中华鲟的人工繁殖。然而,这种人工繁殖是依赖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而实现的,对野生种群资源破坏较大。因此,常剑波和曹文宣在1999年就指出,除了严控捕捞、增加人工放流数量、保护与恢复产卵场的生态条件等措施外,建立全人工繁殖种群是开展中华鲟物种保护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0____年7月,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组成科技攻关小组,正式启动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的技术筹备和前期研究工作,水生态所结合野生中华鲟个体繁殖生态条件需求,在分析长江及沿海中华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期间的水文环境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术条件,形成了基于低温处理诱导和周年水温过程调控的中华鲟性腺人工诱导技术方案。

20____年初,三峡集团公司枢纽管理局批准修建了具有水温控制能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在水生态所制定的基于低温处理诱导和周年水温过程调控的中华鲟性腺人工诱导技术方案下,对人工蓄养的中华鲟子一代开始性腺发育诱导工作。经过3年的低温处理和周年水温过程调控,研究人员在淡水环境下先后成功诱导9尾中华鲟子一代个体性腺发育至IV期,并选择其中的一对雌雄亲鱼开展了人工催产,于20____年9月29日获得精液600mL,成熟鱼卵4万粒,人工授精后获得受精卵2.8万粒,标志着淡水条件下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该成果为世界海淡洄游鲟鱼全人工繁殖成功第2例,对中华鲟物种繁衍及资源保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____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也获得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

20____年9月26日,据三峡集团消息,20余万尾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功出苗,这是该所20____年全人工繁殖出苗的首批子二代中华鲟。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4)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立方米/秒减少到11090立方米/秒,减少了41%,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15][30]

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千克。但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中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5)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千克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千克;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千克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千克,雌鱼为8-13千克。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通常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组为9-22龄、体长为1.7-2.4米、体重为40-125千克;雌鱼年龄组为16-20龄、体长为2.4-3.1米、体重为172-300千克。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产卵期需在水温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³、流速为2.2-2.6米/s、透明度为4-6厘米、pH8、溶氧量9.2米/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卵径约3.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7-18℃时经123-140小时可孵出仔鱼。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

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6)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鲟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10]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7)

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背鳍1个,后位,后缘凹形,起点在臀鳍之前。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背鳍中部下方。腹鳍小,长方形,位体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鳍。胸鳍发达,椭圆形,位低。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1纵行棘状鳞。

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具5纵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较大,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体侧骨板29-43块;腹侧骨板13-17块;臀鳍前后各有1-2块。成熟鱼额、顶骨在背中线上彼此不紧接,留下长形的额、顶骨间缝(或间孔),可见到下面的软骨脑颅。脊椎结构上,只有9枚左右完整的壳状椎体,在两枚基背片之间有2-4枚间背片。尿殖管结构上,中华鲟内输卵管较短,雄体的内输卵管末端封闭,不具内输卵管盲管。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最大体长5米,常见体长40-130厘米。 背鳍50-54;臀鳍30-34;胸鳍48-54;腹鳍32-42;鳃耙9-15+6-10。体长为体高的6.71-8.75倍,为头长的2.83-3.17倍。头长为吻长的1.90-2.83倍,为眼径的12.36-19.41倍,为眼间隔的3.44-3.9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73倍。(测量标本8尾,分别采自长江、上海、广东、浙江省宁波、福建省福州。)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8)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鲟鱼是鱼类中最濒危的类群之一,63%的种类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状态,另外有3个种可能已经绝灭,其余的30%也受到威胁或处于易危或濒危状态,因此,现生的鲟鱼类均被列入红色名录 。

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6]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该物种历史记录在韩国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梨,明江和青塘河中,但除了长江中下段以外,已经从所有这些地区中消失。

中华鲟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也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物种。野外生活在中国长江葛洲坝下方。该物种历史上被过度捕捞。在20世纪70年代,该物种的总产卵数量估计为10000个,但在20____-20____年间,中华鲟的总产卵量估计为203-257个。该数据表明,在37年期间,产卵总数减少了97.5%。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只剩下一个产卵场(4公里长的河流),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此外,20____年,三峡大坝建在葛洲坝大坝上游40公里处。这改变了水温状况(降低了河流在秋季和冬季的水位)并影响了水温。1983年至20____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数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因此,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

关于中华鲟解说词(篇9)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在这句谚语中,“腊子”指胭脂鱼,“象”指白鲟,而“黄排”指的则是“水中大熊猫”——中华鲟。

中华鲟属于一个很古老的家族——鲟鱼家族。它们这个家族在距今约1。4亿年前就出现了,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中华鲟,并将其称为王鲔鱼。鲟鱼的祖先叫作古棘鱼,它们出现于距今约2。3亿年前的早三叠世,直到2。1亿年前,一支古棘鱼进入了当时中国所在的旧欧亚大陆,后来才渐渐演化成了鲟鱼。

中华鲟的外观很有特色。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身体狭长,头呈三角形,在喙部的顶端还有两个大鼻孔。中华鲟的每个鳍都是三角形的,它的尾鳍是上歪尾,这些特征让它看起来很像鲨鱼。可是中华鲟的皮肤并不像鲨鱼皮那样光滑,而是疙疙瘩瘩的,因为它用身体侧面的五行骨板来保护自己,而非鳞片。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鲟鱼似乎是一种河鱼,只能生活于淡水之中。现实情况则不然,中华鲟平时生活在近海的大陆架上,是一种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的底层鱼类。古有谚曰:“王鲔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头硕大。目前已知最大的个体体长为5米多,体重约为120千克。它的体长相当于两个衣柜叠在一起的高度,而它的重量则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体量之和。

中华鲟以鱼、虾、蟹、贝以及头足类动物为食。它们可以称得上是鱼中的“寿星”了,因为它们的平均年龄约为40岁,是所有洄游性鱼类中寿命最长的。

中华鲟每两年进行一次繁殖,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原始,所以进入长江后必须花一年时间来调整渗透压,使自己体内的体液盐分与雨水所含的盐分一致后,才能在来年的8月到11月交配、产卵。

为什么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现状非常不乐观。人类长期的捕捞,导致中华鲟种群衰退,再加上水坝的修筑使它们无法到达产卵场,不适宜的水温让它们无法产卵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华鲟野生种群一蹶不振。据记载,20____年观测到的野生中华鲟总共有125尾,经专家估算,野生中华鲟可能只有200多尾。对此,人们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但效果微乎其微。

一个世纪前,长江流域的人民创作那句谚语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白鲟会灭绝,而胭脂鱼和中华鲟则岌岌可危。

6931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