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田野上的白发》读后感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篇:《田野上的白发》读后感

心而生一种微妙情絮,大千世界,我们理应感恩的事物不胜枚举。感恩窗外的阳光明媚;感恩友人的热情洋溢,感恩风铃的叮当作响,感恩。我以为,仅以我的一支拙笔是写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的,所以我仅想表达对于感恩母情的一番薄见。我想,人到暮年,两鬓斑白已不多见。但为爱染白的双鬓更值得我们感恩。

因此,每每读至“她的青丝是白发,是岁月所染。”我都会深思,如若没有母亲付出青丝,又如何能有我们的幸福?岁月无情,母亲飘逸肩后的黑发已无法挽回,唯一能够留驻,也应留住的是我们感恩的心。感恩“以廋的皮包骨头”的母亲,感恩“脸上任是慈祥的微笑”的母亲,感恩“被汗水湿透”的母亲,感恩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浮,漂浮出我一脸泪花,漂浮出我一段回忆,”亦“飘拂”出我不尽的思绪。仍记得过往与母亲一起背诵《三字经》。

那时候,我是不识字的,母亲念一遍,我就附和一遍,读了不少知识懂得并不多。因此,每每读到动情处,母亲总不失时机地教育我。尤其是在“香九龄,能温席”那处,母亲流泪了,我问母亲这是很感人的故事么,母亲说是,她还告诉我,小学一年级时,她学着《三字经》上,为生病的母亲暖暖窝,可后来,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便偷偷地钻进母亲的被窝,想用体温驱赶寒冷,结果反倒让母亲为我暖冰冷的身体。母亲笑我傻,可眼角却分明含着泪珠。我仍是不解,却并没有多问,因为我不知道,以后我会懂得。

回忆至此,再读“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漂浮吗?”才终于领会,感恩即是要珍惜他人为自己付出的爱,也应努力付出自己的爱。正如歌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莫要待到失去才恍然,仍未来得及感恩。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不知是否与题相关,但我仅是想告诉大家,用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感恩吧!那是一位残疾的母亲,孩子总不愿亲近外貌丑陋的生母,虽然母亲一次次维护自己,关爱自己使孩子有些许感动,但这仅有的感动却因孩子的转学而化为乌。相隔千里,母亲对孩子的爱却丝毫未减。于是,母亲一瘸一拐,带着她从数十米高的树上采摘的野果,去隔着几座山的学校为孩子送去“爱的温暖”。孩子感动了,也才开始感恩母亲,但却不知早已来不及,母亲在第二次前来的路上坠下深渊,手里,还紧握着被鲜血染红的果子。是啊,“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一“吐着”满心的爱,我们应用一生一世去感恩的爱。

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自己一直都在感恩中成长,同样也在成长中感恩最重要的人——母亲。如果现在让我说什么是感恩。我会说:感恩就是珍惜爱,付出爱,为爱我的人。

第二篇:《田野上的白发》教学设计

《田野上的白发》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感悟亲情,理解母亲。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的线索

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

配乐朗读小诗《母爱》“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上,读着它,情真真;寒冬后,母爱织在毛衣里,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这是一首关于母爱的小诗,母爱向来为人们所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现代文阅读,再次感受一下那浓浓的母爱。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17页《田野上的白发》

二、课程内容

师:请同学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的朗读整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什么事?

1、同学们,文章读完了吗?谁能告诉我文章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2件。哪两件?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母亲的白发

3、师:文章中有几处写到了母亲的白发?谁找出来了?你找出来了,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四处,划线部分。

4、这四处关于母亲白发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第一次:总领下文。第二次:引出母亲深夜赶鼠这件事。第三次:引出母亲跪在田中插秧这件事(这里除了引出母亲跪田插秧这件事外还有作者心情的描述,飘浮出我一脸的泪花,同学们,“我”为什么流泪?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因为心疼母亲,所以第三次的作用是表达对母亲的心疼并引出母亲跪田插秧这件事)。第四次总结全文,表达了什么?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5、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个事物始终贯穿着全文,就像一根线一样把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了,这个事物是什么?

同学们说得很对,是母亲的白发。所以母亲的白发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串起关于母亲的两件事,突出母亲的辛劳、坚强、乐观,表达我对母亲的心疼、爱和怀念。

像这种将文章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事物就叫文章的线索。如果我们把文章的各个部分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文章的线索就是将这些珠子串成项链的线。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呢?

1)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时间。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我们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 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 年”、“1900 年”、“1908 年”、“1909 年”、“1919 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

(2)把握文章中空间的变换,《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 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即空间为线索。(3)把握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事物。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这篇文章中母亲的白发就属于这种类型的线索。

(4)把握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5)还有一种比较难把握的线索就是以情感为线索。上面讲的四种把握文章线索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比如我们七年级第一讲中《昙花终于怒放》明线是昙花的生长过程,伴随明线的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作者在昙花生长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三、拓展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内容,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写过自己的母亲,可是作者笔下的母亲却让人印象非常的深刻,这是因为作者在写母亲的时候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展示任务

师:现在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每个组会领到一个任务条,每个组会有15分钟的时间完成任务条上的内容,15分钟后每组一一上来展示,最终评出表现最好的组。

第一组任务条的内容是: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神态的句子。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学生展示: 一组

一组找出的关于母亲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生1:关于母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生2:关于母亲神态描写的句子有: 二组

二组找出的关于母亲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生3:关于母亲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生4:关于母亲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师总结:同学们找得还比较全面,不知道同学们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没有,作者笔下的母亲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描写不管是外貌还是动作、语言描写都是选取能表现母亲的辛劳的点来写,这样主题就非常突出,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写母亲的外貌没有只重点写母亲因过于辛苦而形成的白发,而没有对表现主题无关紧要的外貌的其他方面有描述。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要做到

第三篇: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更容易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能让我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田野上的白发阅读及答案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推进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题目训练]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试题精解]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前提是要把握全文,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时间”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需要考生体出其味,品出其妙,找准品“点”。常见的如: 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的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深层的整体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或浅尝辄止,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布鞋》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7、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回忆,表达对之情。(3分)

18、从3段找出具体表现“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2分)

19、品味4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2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20、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21、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也不逊色,谈谈文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鞋

1.①布鞋;②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或“布鞋”“母亲为我做的布鞋”);③母亲的怀念、感激。(每空1分,共3分)

2.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2分)

3.勤劳(舍得吃苦)、细心、认真、关爱(疼爱、爱护)孩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4.这一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或:“深感母亲做鞋的艰辛,深感布鞋的珍贵”。或:“表现下对母亲的惦记(惦念、怀念、想念、依恋)之情”。(3分)

5.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决心,使文章主旨进一步升华。如果删去此段,则收不到上述效果。(如果仅答“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点明主旨”给2分)(3分)

绝 唱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 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1.外在形态(形象)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3.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4.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第五篇:在感恩中成长——读《田野上的白发》有感

在感恩中成长——读《田野上的白发》有感

心而生一种微妙情絮,大千世界,我们理应感恩的事物不胜枚举。感恩窗外的阳光明媚;感恩友人的热情洋溢,感恩风铃的叮当作响,感恩„„我以为,仅以我的一支拙笔是写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的,所以我仅想表达对于感恩母情的一番薄见。

我想,人到暮年,两鬓斑白已不多见。但为爱染白的双鬓更值得我们感恩。因此,每每读至“她的青丝是白发,是岁月所染。”我都会深思,如若没有母亲付出青丝,又如何能有我们的幸福?岁月无情,母亲飘逸肩后的黑发已无法挽回,唯一能够留驻,也应留住的是我们感恩的心。感恩“以廋的皮包骨头”的母亲,感恩“脸上任是慈祥的微笑”的母亲,感恩“被汗水湿透”的母亲,感恩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浮,漂浮出我一脸泪花,漂浮出我一段回忆,”亦“飘拂”出我不尽的思绪„„

仍记得过往与母亲一起背诵《三字经》。那时候,我是不识字的,母亲念一遍,我就附和一遍,读了不少知识懂得并不多。因此,每每读到动情处,母亲总不失时机地教育我。尤其是在“香九龄,能温席”那处,母亲流泪了,我问母亲这是很感人的故事么,母亲说是,她还告诉我,小学一年级时,她学着《三字经》上,为生病的母亲暖暖窝,可后来,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便偷偷地钻进母亲的被窝,想用体温驱赶寒冷,结果反倒让母亲为我暖冰冷的身体。母亲笑我傻,可眼角却分明含着泪珠。我仍是不解,却并没有多问,因为我不知道,以后我会懂得。

回忆至此,再读“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漂浮吗?”才终于领会,感恩即是要珍惜他人为自己付出的爱,也应努力付出自己的爱。正如歌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莫要待到失去才恍然,仍未来得及感恩。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不知是否与题相关,但我仅是想告诉大家,用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感恩吧!

那是一位残疾的母亲,孩子总不愿亲近外貌丑陋的生母,虽然母亲一次次维护自己,关爱自己使孩子有些许感动,但这仅有的感动却因孩子的转学而化为乌。相隔千里,母亲对孩子的爱却丝毫未减。于是,母亲一瘸一拐,带着她从数十米高的树上采摘的野果,去隔着几座山的学校为孩子送去“爱的温暖”。孩子感动了,也才开始感恩母亲,但却不知早已来不及,母亲在第二次前来的路上坠下深渊,手里,还紧握着被鲜血染红的果子。

是啊,“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一“吐着”满心的爱,我们应用一生一世去感恩的爱。

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自己一直都在感恩中成长,同样也在成长中感恩最重要的人——母亲。如果现在让我说什么是感恩。我会说:感恩就是珍惜爱,付出爱,为爱我的人。

江苏省如皋市林梓镇阳光中学初二:冒林晨

5341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