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初中 > 初三 >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00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京华烟云读后感1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京华烟云读后感2

  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此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本,对于他本人的了解,也仅从此书开始。将现代文学与古代神话相比较,我自然是万分喜欢古代神话的,因为,我总觉得现代文学太过直白,也比较复杂,读起来远不如古代神话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特别是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我犹为喜欢。之前在长安上班的时候,图书室里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读本,有《世界上下五千年》读本,有各个皇帝、妃子、诗人传记,都被我每周一本,如饥似渴般的吸收到脑海里。

  我读《京华烟云》的起因,说起来很可笑:那天在当当网淘了一本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被身边的同事看到了,就顺便要我帮她也订一本《京华烟云》,于是便一起下单。等收到书的时候,我便被这两本书的封皮所吸引,感觉是特别的舒服。便央求她,我们相互换着看书。但是后来,我便搬来了深圳上班,而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在阿珍离厂的时候,被带来的深圳,至于《京华烟云》我更是没有机会去借来看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便越觉得美好。对《京华烟云》的思念,便从长安带到了深圳。终于有一天在网上找到了电子档,赶紧下载到本地电脑上转换为txt格式,放在手机里慢慢的欣赏。从2019年1月份到2月5号才终于将此小说看完,看书的时间也是很短,每天晚上睡觉前,拿着手机看上半个小时,坚持每天都看,才得以知道最后的结局。虽然结局不像结局,留给我无限遐想:木兰最后到了四川吗?暗香他们一家可曾平安?还有博雅这个姚家的独子后代是否安然无事?当了兵的肖夫和表哥在战线是不是平安胜利?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就像是在介绍三大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得势,从战争开始打,到木兰丢失;从曼娘结友,到木兰与立夫相识;从木兰与家人团聚,到姚家与曾家结亲;再从曼娘嫁与曾家,到木兰暗恋立夫;从牛家得势,到与曾家联姻;直到最后三个大家族,分散避难,家破人亡。这是一部长篇巨史,一部介绍家族由盛到败的纵向史记。以木兰为中心,展开各个家族的述诉,与之关联的一切故事,包括悲欢离合。

  京华烟云读后感3

  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在林语堂的几度删改中终于浮世,带给了人们柔肠百结的红尘过往,无法复制的地老天荒。万国云集的华裳,终究抵挡不了肝肠寸断的余钟回响,又得后人的几多哀伤,几许惆怅。

  我不得不钦佩林语堂的才识。他本意是将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外文推广。无奈的是《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能使用古文写成故事已是传奇,何况是外文呢?于是,林语堂决定根据《红楼梦》写一部小说,几经删改,历经艰辛,《京华烟云》终于问世了。

  犹如丝绸般的平滑,在我微颤的指缝间流淌,不经意间,时已过半,那些让人拭泪的经典,在我微张的瞳孔里四处游离,又如累了的羽毛般轻轻垂落,让人黯然神伤。

  姚木兰的才情、聪慧与美丽,足以让多数男儿为之倾心。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她天生多了份宽容与坚强。面对重病缠身的儿时玩伴,对方父母的屈膝跪求,她置自己的终身幸福于不顾,含泪答应屈身下嫁;面对丈夫曾荪亚的背叛与冷漠,情妇曹丽华的撞墙而亡,她宽容所有愧对于她的人,将对方儿子视为己出;面对桂姨的挤兑诅咒,二嫂牛素云的蛮横无理,她用真诚褪下了她们身上的刺,极力挽救隐于苦海的她们。

  我不曾知道她心中的痛苦,那些被搁浅的爱,被消磨的泪,如碎石瓦砾般重新拼凑,在另一个人的望眼欲穿中再度上演。如同宝黛的青梅竹马,阴差阳错,用百合般的馥郁为爱消磨。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感情似乎永远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屏障,命运弄人,封建社会的传统之下,埋葬了多少山盟海誓,埋葬了多少劳燕分飞,埋葬了多少无人传达的似海情深。

  感情上的创伤,也许只有在政治斗争中比这要惨烈几十倍的伤痛才使之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选择了正主。虽然几度被囚,虽屡受打击,但这等伤痛,对于一个经受命运再三调侃的人来说,正如往冰上泼凉水,只会结成更厚的冰,让他抵挡来自各处的寒流。再寒的水,也始终超越不了心中的寒极,怎能握紧爱的温度?

  那一片笼罩在姚定期上方的余烟,与其说是一种哀悼,不如说是一种解脱。“这些祖宗留下来的甲骨,就算化为灰烬,也不能落在日本人的手中。”这不是以普通商人的经济头脑,而是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发出的控诉。

  牛家的衰落,是罪有应得。牛似道的贪赃枉法,牛怀义的顽固不化,牛素云的霸道骄纵,就连对他们之行倍感反感的牛怀玉也在正义诚恳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吃人的黑暗中。恶贯满盈的一家人,终究没有什么好下场,一个笑盅,一个从尼,这些稍带喜剧性的结局,让读者大为解气,也多了几分无奈游丝的叹思。

  三大家族的兴衰存亡,浩荡国殇中的生死逃亡,烟满京都古钟再度回响,感伤,感伤!错过的花开,能不能依然美丽如初?

  京华烟云读后感4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这段话说得极妙。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读这部小说时,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唯一可听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悬,洒下的清辉伴着花香被阵阵微风送入室内,便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

  这本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故事情节链接紧凑,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说时,我却常常陷入矛盾与挣扎之中——精彩绝妙的文字吸引着我“耸起精神”,想要一口气看完。但由于小说故事太过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时间内仓促读完。于是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节奏,细细品读。仿佛一个孩童幸运地得到了大人赏赐的一块异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气吃掉,又舍不得马上吃完,于是只好细咂慢品。但我内心里是热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读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直至全书读完,我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来,连续几日的寝食难安终于消失不见,心心念念牵挂的人物命运都有了着落,心里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读小说之时,我总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所以当我读完小说,想要写点什么时,却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更怕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荡的情感却犹如活跃的火山,即将喷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5

  有很多人习惯把这本书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林语堂先生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所写成的。也许书中人物多少带有《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但我以为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与《红楼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读者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全书蕴含着到家精神,小说的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何为道?老子曰: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道家精神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它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譬如小说中,木兰与荪亚订婚,傅先生主张男女婚配,用命型配合。他说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与水则金光闪烁。莫愁是土命,立夫是木命,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这种理论正是道教中阴阳五行在自然界中的协调和统一。小说中,牛财神治罪抄家,素云遭休弃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者干脆可以说,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符合道家思想,因为事情发生了,变成自然。

  关于书中人物,要说的必是姚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女性。木兰生于富贵之家,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拥有优雅从容的气质。而且她才华横溢,思想自主。王国维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然而不管在那个年龄阶段,作者对她外貌的溢美之词都是毫不吝啬的。她不仅上得厅堂,更能入得厨房,洗衣、下厨、刺绣、治家,这些传统女性具备的特质,她照样样样精通。她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她坦率真诚,尤其是看见美好的东西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她完美得简直如误入人间的精灵!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她与立夫之间的感情。木兰在少女时期掷铜钱时与立夫结缘,后来又一起看洪水,在泰山观日出和无字碑,这些事件中的种.种细节都表明了她深爱着立夫。然而她却以超乎常人的隐忍和克制来处理这份感情。在与荪亚订婚后,她对妹妹莫愁说:妹妹,你比我有福。看似平淡随意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伤感!让人看了心酸不已。因为无可奈何,所以顺其自然。毕竟她也爱着妹妹莫愁。然而木兰是个至情至性的真性情之人,在立夫受诬陷入狱有生命危险之时,她不顾一切,身入险境到司令家说情。凭借着她的聪明和机智救出了立夫。“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虽然木兰此举有些失态和鲁莽并因此受到了荪亚的质疑。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勇敢地真性情的流露,令读者深深佩服,肃然起敬。至于立夫对木兰的感情,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从种.种细节表明,立夫对木兰也有好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至始至终都保持着纯洁的“柏拉图”式的情感。一个身在杭州,一个身在苏州,平淡的日子里,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各有各的悲欢离合,各过各的细水长流。

相关文章:

1.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范文500字

2.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

3.关于《生死场》读后感800字5篇

4.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5.《基督山伯爵》读后感范文5篇

6.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

2066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