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初中 > 初三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3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知道各位同学们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如何呢?平时有没有在练习阅读理解这个比较耗费精力的题型呢?下面就是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阅读理解的题,希望大家能好好阅读哦。

  古诗词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C

  【解析】《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2.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它妙在何处。

  【答案】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解析】不设统一答案。诗句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句子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手法,再答出效果即可。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表述表达效果即可。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解析】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之一:思想主题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⑭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4.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答案】(1)苦于 (2)通 (3)通“慧”,聪明。(4)不久(每小题0.5分) 12.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惩”的意动用法;“惠”为通假字现象。

  5.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答案】(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解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如……何”句式;“熟”“庶几”等重点词的理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答案】C

  【解析】A中应是“愚公之妻的话,是为了更好的移山“;B中“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是错误的;D中“阅历颇深”说法有误。

  7.结合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观点。联系实际谈一下你的体会。

  【答案】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解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述,合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住在母亲的掌心

  查一路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8、请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概括作者写母亲的三件事情:(每个不超过6个字)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答案】第一件事:我的生日 第二件事:一块玻璃 第三件事:一瓶泡菜

  【解析】本文很好的采用了数字段落划定,是文章的脉络层次结构十分顺畅、明晰:我的生日、母亲送的磨光边角的玻璃、一瓶瓶装满亲情的泡菜。

  9、请结合语境说说“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加点词语的含义。

  蛛丝马迹:

  【答案】 蛛丝马迹: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

  【解析】“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在此文境中,对于母亲对我每一个细节的关心与关注,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10、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如何理解“狼吞虎咽”?

  【答案】 我重新作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解析】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我的“作秀”演出描绘了出来,体现了儿子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11.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母爱无微不至”的细节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答案】如煮两个鸡蛋,抚摸头顶,将玻璃边角用砂轮磨的光滑入水,每次都用一块毛巾包好玻璃瓶,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都感到温暖等

  【解析】能抓住文中细节,体会母亲的爱,语言流畅的加以说明即可。

  12、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有什么深刻含义?

  深刻含义:

  【答案】 “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解析】通读全文,抓住文章中的总结性的议论句。母亲将我捧在掌心,我深切的感受着,深深的沐浴期中。

  13、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也忽视了很多这样的细节,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案】多的时候记住了母亲无休止的唠叨,但少于去领会那琐碎中蕴涵的浓浓亲情。

  【解析】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议论文阅读

  人生之“半”

  ①中华的传统之中,对于“半”之一字似是颇为偏爱,且多义深刻,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所谓的“半”,并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当今社会,它也有着极为智慧的指导意义。

  ②《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走过了黯然落寞、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被骄傲侵蚀,未被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时刻。

  ③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诱惑时的心态。

  ④更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如林黛玉《咏海棠诗》中所云:“半卷湘帘半掩门。”那实是一个极美的瞬间,珠帘半卷,自有一分烟火之气蕴于其中,宅门半掩,则多情致而少寂寥。于此间,人心皆静,一如帘外当空晓月,未至圆时,并无盈缺之憾。有的只是时光轻缓,岁月静美。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烦恼忧虑,我们皆可如醉翁般洒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有此情怀,便在夏日午后,静卧榻上,于半睡半醒之间,虽闻红尘嘈杂,但觉万虑皆宁。

  ⑤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一种完满,有时实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睿智。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一种境界。

  ⑥人们常常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钦羡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被填得满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一直觉得全力以赴,全心予之才能成功,实则那是一种羁绊,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种.种,你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并没有那么疲累。有这样的一份心境,才会体会那种“半院秋风半院露、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趣。

  ⑦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劳繁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

  (包利民发表于《中国青年》2013年第6期卷首)

  14. 概括说说第④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解析】:第④段的第一句话“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就是本段的分论点。

  【答案】:“半”能够营造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本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提炼能力。分论点可从开头的引入、中间的列举、结尾部分的总结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5. 请指出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先根据题干“第②段”确定答题的范围,结合第②段中所引用《菜根谭》中的语句,明确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再由半开之花与极致的花朵的对比,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答案】: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引用《菜根谭》中的语句,通过半开之花与极致的花朵进行对比,由花及人,阐明了“人在跋涉过程中最美、最值得注目的道理”,论证了“人生之半”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此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在学习中要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16. 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开篇引出“人生之半”的论题,然后通过道理、举例论证论述了“人生之半”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半”是人生本意所在,是心灵家园。

  【解析】:文章开篇先引出“人生之半”的论题,然后逐层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了论证。最后进行总结。本题考查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划分,然后分别进行梳理概括。明确作者先论证了什么,再论证了什么,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点出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

  17. 如何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子。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划线句子中的关键词“求半即知足”“睿智”“知足并知不足”,对关键词的意思进行分析,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因为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明确文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句子要分析从它的作用和论证方法两方面来分析。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8. 文章结尾作者说道“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这是作者对人生的独到领悟。读罢此文,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答案】人在旅途,需要的是一种超然的感悟和心境。“半”字有真意,是一种人生的信条,这样的人不贪得无厌,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将自己现所拥有的真正变为自己的,懂得满足,懂得取舍。

  【解析】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谈认识和体会,语言要求顺畅,观点鲜明。

2066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