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二 >

历史教学反思模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教学反思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反思(一)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1

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历史。因此史料的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史料引进课堂,也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

过程体验

1、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实施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可穿插史料的地方很多,最简单的如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补充说明,以便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全方位的了解。而穿插补充的史料既可以是文字史料的转述、图片,也可以是一些音像资料,可视具体情形而定。在这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史料体验历史情景,解释历史现象,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双主体”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历史阐释能力为目标,渗透着求真的史学意识——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

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战爆发以后,教材中只是提到“英美不能不感到中国的抗战对日本的南进是有力的牵制对中国的援助才渐渐积极起来。”而对于如何牵制日军、英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究竟持何态度,却没有涉及。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师可以补充如下史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牵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锥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阅读了这些材料后,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结合问题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能够释疑,并且自行归纳出如下的结论:

1、 由于中国的抗战,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2、 如果中国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将使整个世界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3、 英美认识到中国抗战的巨大作用,企图借中国力量遏制日本,于是积极开展援华作战。

4、 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舆论的首肯,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在经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过程之后,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

2、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探索: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得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它也使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乃至教学思想发生变革。那么,能否变换一种角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经过筛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借助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选择和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因为学生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他们的头脑并非象原料场那样,给什么装什么,给多少装多少。而是一个加工厂,要经过自己自觉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自觉运动的过程。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就要求对各种事物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甚至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和结果,会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和观点。?

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一的缺陷,如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等。

历史教学反思(二)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2

为此,笔者给了学生一个课题《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渠道,收集史料,体现了获取信息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通过对史料的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将论证结果制成网页、PownPoint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努力,围绕着将军的东北易职、西安事变、囚禁生涯、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将军的人格魅力。例学生在介绍将军的东北易职后引用了将军的一段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解释:“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在是效法某先进国家的做法,某国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极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权于中央,立志富国。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真正统一。”之后点明东北易帜标志着中国的统一,结束了辛亥革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长达17年之久的政治混乱局面。又如提到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时,既列举了事变前将军的请缨抗战书史料,又摘录了事后1992年将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言论。1、“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为个人尽一只前衍,为国家尽一份天职``````”选自《张学良的请缨抗敌书》2、关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学良将军说:“那时我不想与共产党军队作战“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流血呢?“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抵制,这就是我的本性”。将军说,他是反对内战的。“当时部队(东北军)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不愿同共产党作战而失掉力量,想保存力量同日本人作战”。最后学生提到时光如水,张学良是在三十六岁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囹圄之灾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帅,而今已届望九之年,那么对于当初的抉择将军是否后悔呢?学生又列举了许多的史料:1、1980年10月10日,张学良登上金门岛,极目尽情地眺望祖国大陆。这是张学良到台湾后,第一次眼见大陆土地。张学良参观金门后,在写给亲友的信中,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思乡诗﹕“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张学良恢复自由时年已九旬了,但仍关心国家统一,经常在各种场合谈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原则看法。譬如,1990年6月4日,他对去美国探望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将军说﹕“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时间问题。”还表示﹕“我是个爱国狂,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做张学良。”1991年9月18日,他对台湾记者郑重地表示﹕“我主张国家统一富强。”又如,1991年12月15日,他对香港记者说﹕“我从来都是主张中国统一的,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1992年9月10日,他对内地记者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国家当然会统一。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另外,学生为了生动、立体的介绍将军,还收集了将军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将军一生最钟爱的中国兰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将军的风采,总之,通过这一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利用史料对将军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更加敬佩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实施成效将史料引进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搜寻史料,探索、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该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地引起理解、认知、发现和表现的欲望,真正实现了课堂重心的转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究、建构知识。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总之,通过这一实践,串联了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重大事件,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首先可以延伸扩展课本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刻程度,营造出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求导。学习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学科学习的要求,而是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历史教学反思(三)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3

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形成,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感悟、小结、提炼而潜移默化地形成。除了在增强学生历史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以外,更多的是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持久的,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自己确定探究主题,自己制订实施方案。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组织和展示,自己探索相应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自己进行成果的评价,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必须遵循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的原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既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入正确的轨道,又能使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看到成功的希望。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引用,显而易见是要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的阐释素养。学生在史料的帮助下,能够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地考察中外历史发展的环境和方向。大量文献资料的引用,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强烈探索心理和求知欲望,也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真正体现高中教学的特色。在教学中引用实物史料,如人物图、旧址图、场景图等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式生动的实物史料可以直观体现历史的真实和凝重。直接的原始照片影印史料,可以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和信度,增深历史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文字上的含义,按要求搞清材料的基本面貌;二是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内在含义,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解释;三是根据要求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作为证据去认识和解释历史;四是在分析过程中提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即理解材料——运用材料——运用材料的创新。教师带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自然会提高,尤其是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象,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史料的引用,还体现为理念的转变,变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智力为主上来,在教学关系上把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上来,把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转移到注重学习过程的模式上来;把注重识记知识的活动转移到创造性运用知识上来。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结合问题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

历史教学反思(四)

历史课校改经验谈 悬念的作用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五一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这一节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②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①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_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历史教学反思(五)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运用问题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第一、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讲“大变革时的社会经济”时可提问,“为什么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呢?”讲“古代希腊”时可设问,“你知道‘爱琴海’名称的来历吗?”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第二、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如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适时提问: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起义的道路,但武装起义失败了,革命的道路怎样走?②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红色政权又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这样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又如讲“戊戌变法”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这样,学生被充分溶入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可提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结果如何?”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反思模板相关文章

★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六篇)

★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5篇

★ 2020年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优秀历史课教学反思

★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二

★ 初中三年级历史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

★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21165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