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二 >

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我们仨读后感1

  夏日午后,闲来无事,随后抽出书架上被遗忘许久的书籍,百无聊赖的翻看。这是一本由杨绛先生写的散文随笔《我们仨》,此书曾经风靡海内外,当时仅是因为对杨绛先生92岁的高龄还能写出如此畅销的书籍,表示佩服至极,所以决定购买此书。如今,我静下心来,再次阅读,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温馨、快乐、艰难、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读者认为杨绛先生通过此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而我,通过此书,却看到了杨绛先生作为女性,这一生是多么的勇敢、坚韧、明亮,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杨绛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钱钟书先生见面,钱钟书先生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先生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面前勇于表达自己,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轻而易举的俘获了钱钟书先生的心,以至于钱钟书先生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先生是坚韧的。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写到:“……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初到牛津,杨绛先生夫妻也曾面临过如今许多留学生都会遭际的问题——饮食的不适、交流的障碍、学业的挑战、异乡立足的艰难……从两个人到三个人,杨绛先生在他乡怀孕、生女,没有父母的帮助,和钟书先生一起抚养女儿;从国外留学回国后,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历史时期,杨绛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对,将家里大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后,她仍然像屹立在风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从未倒下,无不体现了杨绛先生坚韧的品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磨难,杨绛先生是坚韧的。但是对于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又是柔软的,对丈夫嘘寒问暖,体贴入微,对丈夫的事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对女儿精心抚养,让她快乐、健康地长大,将女儿培养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杨绛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们佩服和学习。

  杨绛先生是明亮的。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品质是什么样的,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会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诸多形容词。杨绛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实而又从容,文中的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用一种淡然的心态来讲述生活中的烟火气,在平淡中,蕴含着杨绛先生内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这是现今社会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种内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纯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大意是: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用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这是一种境界,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不喜,失不忧。

  感谢杨绛先生这位伟大的女性,给我们做了表率,我将永远怀念她!

  我们仨读后感2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我们仨读后感3

  《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说的她想说的,狂风暴雨也变成了那和风细雨,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看是平淡,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她用文字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我想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二,体会期中平淡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4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杨绛女士对自己和她的先生钱钟书(著名的大文豪)、她的女儿阿园,一家三口的回忆录。这本书讲了杨绛他们家几十年的家庭和生活故事。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为《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是记录杨绛和钱钟书先生晚年和老年生活的。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写的是梦境,朦朦胧胧的,我看不太懂,只是感觉很恍惚,很凄凉…我想,是杨绛先生跟着自己的感觉写的吧。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娓娓诉说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孩子和老公相继离世后,一个人孤独孤苦,思念亲人的悲伤感受。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时,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温暖的,像冬日的阳光,平静而柔和。即使在社会动荡、不公平的岁月里,杨绛先生的笔下,也只是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

  书中没有悲痛欲绝的句子,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处处流露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和悲伤。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单影只,活在回忆里…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杨绛、钱钟书先生在艰难困苦中,互相扶持。特别是他们的爱女阿圆因病去世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悲伤了。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感觉杨绛女士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们仨以外,这个世界,再没有能让她牵挂和温暖的人。但是我感觉,社会其实一直给杨绛先生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肯定也有相应的关怀。杨绛先生应该从中感到温暖,和生趣,而不应该长期只是从往事中寻找亲情和慰藉。但,这也许就是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谨,和狭隘吧。我尊重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是啊,归途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只是过客。

  我们仨读后感5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相关文章:

1.《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2.小学《我们仨》读后感500字5篇

3.杨绛创作散文《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5篇

4.关于《我们仨》读后感悟600字

5.关于我们仨读后感范文

6.杨绛先生我们仨读后感

21315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