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考 >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梳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1)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可变性——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

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

(1)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相对位置)

长江三角洲——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松 嫩 平原——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差异(热量 / 降水量 / 光照)

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 嫩 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土地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 嫩 平原——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 矿产资源贫乏;

松 嫩 平原——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松 嫩 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 嫩 平原—— 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宜比较寒冷的地方种植

▲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

(2)地理环境差异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③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②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

※案例: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船被广泛使用,水系成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天然水道;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限制条件;

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工商业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减少,耕地破碎, 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1)定义: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大众化应用——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

2.遥感(RS): 获取地理信息

(1)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关键装置)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2)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定位(▲三维坐标:地理位置(经度和维度)、高程(海拔))、导航、测速

(1)定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管理、查询、分析、处理

(1)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2)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3)应用:城市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动态监测,评估预测

5.RS、GIS、GPS的判断

(1)“点”与“面”判断GPS —— “点”选用GPS,“面”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预测、评估、计算、思考即“想”选 GIS,只“看”不用“想”选用RS。

(3)一旦涉及到“地图”,多考虑GIS

6.“3S”的关系与数字地球

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7.地理信息技术除了“3S”技术外,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GIS等技术。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3

1.常见天气系统主要有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等。

2.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主要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等。

3.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常出现较大的风,并伴有雨、雪天气。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准静止锋是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会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

4.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简称低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简称高压。

5.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又称气旋。气旋中心气流被迫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又称反气旋。反气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所控制的区域天气稳定。

6.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7.因高、低纬度地区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地球上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向南向北依次对称分布着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常和极地高压带。

8.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周期性地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9.海陆分异使北半球的气压带在冬、夏季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影响我国的气压中心冬季主要是亚洲高压,夏季主要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盛行风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1.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22.低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高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或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气候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

13.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14.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其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构造等的制约。

15.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有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等作用;为人类活动提供淡水资源,并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16.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其中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某些河流的重要补给,湖泊能够调节河流径流;湖泊和河流、河流和地下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17.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18.洋流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减小了高低纬度地区间的温差。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19.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储存库;大气为海水运动提供动能。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着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20.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的现象,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部和西部海面温度差异减小;东部多雨,甚至引发洪涝灾害,西部干燥少雨,会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拉尼娜现象的表现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4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是1日,运动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运动角速度除极点外各纬度一样。

2.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是一年,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远日点运动速度较慢。

3.地球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

4.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日。为方便时间使用,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经度,一般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边时区的时间较早;大致以180°经线划出国际日界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5.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线之间以-年为周期往返运动,并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显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

7.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显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导。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显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南半球则反之。

8.就纬度分布而言,正午太阳高度在春秋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分别自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碱。就季节分布而言,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部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则反之。

9.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

10.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1.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2.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3.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14.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15.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内力,它常使得岩层断裂和变形,形成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构造地貌。

16.板块运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和狭长的海沟等。

17.相对平原,山区交通线修建难度大,密度小。山区优先选择修建公路,其次是铁路;人们通常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闻盆地、河谷地带选线;翻越山岭的线路,常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18.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在流动过程中改造所流经的河谷,使得河谷加深、拓宽、延长,河谷横剖面由“V”形向槽形演化。

19.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

20.河流的两岸常有聚落分布,中下游更为集中。河流为聚落提供用水,便于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沿河聚落可能会受到洪水的威胁。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5

1.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构成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

2.自然环境拥有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整体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形成了阶段性的环境要素组合。

4.对外界的干扰,自然环境因要素发生连锁变化,呈现整体性的响应。

5.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6.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形成陆地自然地带、垂直带、地方性分异等多种地域分异规律。

7.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8.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整理

★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 地理知识高二总结人教版

21708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