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三 >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要想考得一个好成绩,高效率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下)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考点45: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

  考点46: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考点47: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分配的制度。

  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2)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公平

  考点48::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表现: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地位: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3.意义,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如何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两个同步是后加进来的,同学们要记住)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改动的地方p62)

  考点49: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二者又存在矛盾,二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2.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既要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

  考点50:财政收入及其构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考点51: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考点5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53: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考点54:财政支出的构成

  1.经济建设支出;——主要支出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5.债务支出。

  考点55: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1.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2.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考点56: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考点57:财政与宏观调控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2)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3)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4)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保障社会公平。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考点58: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作用: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税收

  考点59:税收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点60:税收的基本特征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内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61:税收的种类

  1.增值税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作用: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特点: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3500元。( 2011年9月1日起)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62:税收的作用

  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和工具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3.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参见上面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考点63:纳税人和负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判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是纳税人的标准: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注意: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考点65:依法纳税

  1.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3)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4)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纳税人意识

  (1)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考点66: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考点67: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考点68: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69: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含义: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3)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4)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2.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措施:

  (1)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考点7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考点71:宏观调控

  1.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1)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经济计划:有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3)行政手段:

  含义: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考点7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但是,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艰苦奋斗。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考点7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考点7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记住)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7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记住)

  (1)为什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考点76: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77: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跨国公司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7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 “风险全球化”。

  3.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1)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

  (2)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考点79: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

  (2)我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

  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于2001.12.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中国入世的积极影响

  ③中国入世面临的严峻挑战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的原因意义

  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改动的地方p96)

  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外开放水平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④.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⑤.面对“绿色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考点80: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的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

  ③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④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⑤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不利影响: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考点81:国际经济合作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考点8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1、“引进来”含义: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新形势下,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2、(1)“走出去”的含义: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2)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3)“走出去”的措施: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温馨提示:跨国并购

  (1)什么是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2)跨国并购的意义

  跨国并购能够促使本国企业,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有效利用目标企业的各种现有资源,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可以廉价购买资产或股权。

  跨国并购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等等。

  (3)“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上的实行对外开放。


1.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2.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

3.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4.2020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5.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21550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