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首页 > 学习 > 高中 > 高一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归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政治最好心里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比方说你学一课书,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之间联系有什么……根据这个整理一个提纲,方便自己背诵记忆。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

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 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

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

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 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如何学高中政治

其实高中政治还是很有趣的!

另外,我的看法是:经济生活我很讨厌,每次考试那些图片分析题最恨 ,可是考试就那点题型,什么供求曲线啦,大题目也不过是数据分析

政治生活最简单,送分的,高一下学期满分120我考116,

哲学最有用,看似复杂,学好了很简单,而且受益匪浅我还记得一共24个原理和方法论,答题有套路的,选择题么就得抓重点,文化生活就是背书,往死里背 。另外那个什么选修书啊,没有难度,背书就行!

你别觉得烦躁,一直背来背去很恐怖的样子,其实不是。你循序渐进,啃下来成就感足足的!!!大题目洋洋洒洒写下来感觉很酸爽的!

另外告诉你我的考试方法,快!多!准!

选择题尽快做完,不会的看几遍还选不出来就凭感觉,千万不要反反复复更改答案!

大题目注意材料关键字,抓住重点,围绕重点多写,题目想考你什么就答什么,别啰嗦!

埋头写答案,世界末日也别管,碰到得分点多的题目,写到手抽筋也是正常的。看分数写答案,比如大题目6分,你能写4点绝对不写3点!

高中政治选择题怎么得高分

1、概念相混

这种错误是由于相近易混概念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相似概念或观点(如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等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未真正把握,那么,这些相似的概念或观点就会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例1:

人大代表有权持证视察人民法院工作,是因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a.国家权力机关 b.是我国的政体

c.是国家行政机关  d.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剖析:

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非人民代表大会。解题时如果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看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对此知识有漏洞,便很容易造成误选。此题正确答案为a。

2、思路过窄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思考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

例2:

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察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完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剖析:

题干材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结论。故d是符合题意的。但由于d观点的表述与教材不同,有的同学缺乏变通能力,不能将“主体”变成“主观”,结果不敢判断,造成错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本身错误,虽然人的认识属于主观的范畴,但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主观随意的。b本身错误,因为认识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本身错误,因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答案是d。

3、思维定势

同学们在处理信息时,在做题、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面看问题;只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等等。如果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定势,势必造成误选。

例3:

“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普遍的,具有世界共同性,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别”这一说法:

a.没有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主

b.宣扬抽象的民主,否认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c.用民主形式的共同性抹煞民主的阶级本质

d.认为民主是普遍的、全民的、抽象的

剖析:

该题答案应为abcd,但不少同学漏选了d项。他们认为民主不是全民的、抽象的,而是有阶级性的、具体的,题干是错误的。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从题干本意出发去认识问题,因而导致了误选。

4、粗心大意

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思维缺乏缜密性或欠深入。乍一看题,似曾相识,好像与自己做过的题目有联系或相似之处,暗自庆幸,却忽略了题干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存在的本质差别。这种轻率、侥幸心理使思维缺乏严密性,造成偏离题旨。

例4: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剖析:

此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只有c项能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性。许多同学忽略了题干中的“新型”这一限定词,大意失荆州。

以上原因的分析,旨在“对症下药”,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注意解题方法,排除心理干扰,不断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水平。

人教版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l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l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的价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解析:(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相关文章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人教版)

★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 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解析

★ 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课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高中政治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20967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