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高中师说的翻译和知识点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师说的翻译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师说的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高中师说的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三)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四)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五)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六)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5.齐师伐我。(军队)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四)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五)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六)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七)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7.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8.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

(八)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

4.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八、其他重点词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自己)

4.小学而大遗(丢弃)

5.士大夫之族(类)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九、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十、情景式默写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的作品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高中师说的翻译和知识点相关文章:

★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 高中英语翻译知识点

★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

★ 韩愈师说的翻译及赏析

★ 语文高中必修3古文北师大《师说》课文详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原文

★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 师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高中语文翻译技巧大全

★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及知识点

9855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