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文网文库范文大全网!本站转让,联系QQ:168657525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拓展:

  比喻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2. 《岳阳楼记》:“锦鳞游泳”借“鳞”代鱼。

  3.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借“三虫”代各种寄生虫。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

  1. 《陋室铭》:“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3.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4.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借“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5.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借“丝竹”代管弦乐器。

  (四)以官名、地名来代替

  《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汉。“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借“侍中”代郭攸之,借“尚书”代陈震,借“长史”代张裔,借“参军”代蒋琬。

  互文

  指上下文文意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互文时,翻译要特别留意。

  1.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只能东市买骏马,不能买长鞭……而是在东西南北市买骏马长鞭等。

  2.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口

  3.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是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

  4. 《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

  顶针

  标志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与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相同。

  1.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2.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排比

  1.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对偶

  1.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夸张

  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1865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